)
来源:新华社新媒体
这是5月26日拍摄的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
新华社北京5月29日电(记者李德欣、李春宇、赵旭)做到“眼里有活”,根据实际场景自主规划并完成任务的智能机器人;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制订术前计划,辅助医生完成精准操作的手术机器人;担当“向导”,与展会嘉宾实时互动的数字虚拟吉祥物“小关”……
正在北京举行的中关村论坛上,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随处可见,这些成果正是中国人工智能应用驶入发展“快车道”的缩影。
【资料图】
步入展示区,可以发现科技感十足的吉祥物“小关”通过裸眼3D屏幕与观众交流,人工智能技术让它可知可感,为论坛增添活力,持续打造中国科技创新“国际名片”。
这是5月26日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拍摄的一款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新华社记者 张晨霖 摄)
“智能机器人能够识别人的肢体语言,结合对所处场景的认识和理解,完成力所能及的工作,比如帮忙开关门、代取物品等。”在展区现场,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机器人实验室研究员刘航欣介绍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结合的研究成果,“机器人通过自主智能认知与决策架构应用,完成意图识别和任务规划。”
成立于2020年的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致力于实现具有自主感知、认知、决策、学习、执行和社会协作能力的通用智能体。刘航欣认为,人工智能机器人需要在真实的世界进行学习,提升平台移动、机械臂运动、物体抓取三个核心动作的协调度和流畅度,为恶劣环境作业、执行灾害救援任务提供广泛的应用前景。
从电商、搜索,到对话、产业场景,中国的人工智能大模型,逐步落到应用层面。百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表示,人工智能成为人类创新的焦点,以大模型为核心的人工智能时代引领科技创新,基于大模型的应用能够服务实体经济、交通、能源等领域。
国际数据公司(IDC)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人工智能软件及应用市场规模超过50亿美元,预计2026年将达到211亿美元,各行业对人工智能的需求持续推动产业发展和市场增长。
微软亚洲研究院原副院长周明认为,在把模型做到相当大的同时,也要快速考虑它的落地,结合用户需求,量体裁衣、定向优化,推动大模型在不同行业的应用。
这是5月26日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拍摄的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新华社记者 任超 摄)
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展品丰富。除了能够完成精细操作的手术机器人,颅内血管模型、全脑血管3D打印模型也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
“全脑血管3D打印模型1:1真实还原了脑血管结构,精细显示1毫米穿支血管,最直观的用途就是满足科研教学需求。颅内血管模型搭载手术模拟器,帮助医生进行术前演练、术后模拟,培养介入手术手感,可以有效缩短医生学习成长曲线,提高脑血管病救治水平。”强联智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经理张鹏说。
目前,强联智创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等开展合作,在临床诊疗中持续优化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应用。
“中国一些企业和研发机构正在探索提升数据质量、做优算法的‘小而美’路径,实现人工智能发展跃迁。”周明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免疫治疗创新研究院院长董晨说,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迭代、飞跃,使人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解码人体、解码疾病、解码免疫。
根据国家网信办的数据,2022年中国大数据产业规模达1.57万亿元,同比增长18%。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研发力度进一步加大,中国科技创新水平持续提升。
“创新能力是买不来的,只能自建。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坚持开放合作,与全球顶尖人工智能机构和组织通力协作,促进全球经济增长,应对共同挑战。”李彦宏说。(参与采写:张漫子、徐瑞青、黄泽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