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新华日报
(相关资料图)
高水平的民生保障既能有效提升群众生活质量、提高人口素质、降低养老育幼压力、促进人口均衡发展,也能有效释放消费潜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进一步实现高质量的民生保障提供经济支撑。可以说,民生保障关乎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特别是在人口负增长、老龄化快速发展、劳动力市场与就业形态变化的新阶段,事关人口高质量发展大计。
一是持续加大生育养育支持。进入“十四五”以来,江苏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更是早于全国1年、自2021年起连续为负,生育养育压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育意愿。亟需在民生保障领域率先探索加大生育支持、发放育儿津贴、优化育儿假安排、帮助女性及时重返工作岗位等新举措;给予按政策生育家庭购房、教育、医疗、就业、养老专项补贴和相关制度支持;建立可以明显减轻家庭生育养育负担的高质量、精准化和易获得的社会生育养育支持体系,既推动民生保障走在前,也有利于吸引活力人口来苏留苏生活兴业,并切实提高生育可能性。
二是加快优化养老服务机制。江苏早于全国13年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程度亦居全国前列,但农村基础养老金偏低、“医养结合”存在短板、民营养老机构空置率高与低收费的公办护理型床位短缺并存、居家养老护理服务总量不足且专业化弱等,依然制约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升。民生保障走在前,需要创新体制机制,补贴机构进一步转向补贴老人、普惠兜底进一步转向着力侧重“五类老人”;优化“医办养”的激励机制;推动农村成立专业化、低收费上门服务的养老类社会企业发展;划转部分国有资本补充养老金,发展“第三支柱”养老金等多层次的养老保障;同时,要加快完善支持老年人力资源社会参与的各项政策有效衔接、高效协同,激发老年人口红利。
三是科学推进教育、就业改革。高质量的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关键,也是提高就业能力、实现高质量就业最大民生。率先探索义务教育向学前教育延伸三年;进一步优化校企畅通、联合培养、联合攻关的机制,探索建立“为用而教”“为用而学”“为产服务”“助企发展”的教育考核评价机制;加大力度支持企业自身根据岗位需求精准培训员工,把政府培训转向政府补贴企业培训,鼓励形成积极的内部劳动力市场,打通青年人就业困难与部分科技领域企业求人倍率居高不下的结构性堵点。
四是动态优化投资于“人”的政策机制。建立全省人口、经济、社会变化形态与趋势的系统平台,根据人口分布与人口结构情况,加大财政精准投入于科教文卫等,在培育创新动能、提高人口科学素养的同时,形成经济长期增长的动能基础。加大优质公共服务向县域投入力度,支持幼儿早期教育、科普教育、职业教育、卫生健康、公共创新平台等向县域倾斜。以优质公共服务引导人口向县城、小城镇集聚,优化人口布局,避免在大城市的进一步极化分布。制定相关政策规避大城市、苏南地区对县域及苏北地区人才的非市场性“争夺”。继续出台省内区域差异化的动态支持政策。加大苏北苏中地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考虑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在有条件的苏北苏中地区谋篇布局。政策动态引导减少劳动力依赖,根据世界产业发展趋势,动态调整财税政策、土地指标进而激励产业结构向更高形态、未来产业演化,扶持制造业向智能化、信息化提升,形成创新生态系统,以维持人口负增长、劳动力负增长下的创新型经济增长,为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夯实经济基础。
(沙勇,作者系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院、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标签: